向光而行,与海共舞!中建八一“筑”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新突破
访问次数 : 发布时间 :2024-08-15
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矗立着一条巨大的施工船只,平静柔和的海面上,机器的轰鸣声与海浪声交织成壮丽的交响乐,这是中建八局承建的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的日常剪影。近日,项目完成首个光伏平台吊装,正推动着中建蓝的梦想一步步向蔚蓝深处延伸。
近年来,海上光伏成为一种全新的海洋能源利用和资源开发方式,是指在海面上建立的光伏电站,主要分为桩基式和漂浮式两种类型,现阶段以桩基式为主,安装时采用“陆上预安装+海上吊装”模式,即在陆地上完成大部分的安装,直接运到近海,将“腿”深深地扎入海平面以下的岩土中,在海底“长出”太阳能电池板。
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是国内首个GW级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,也是国内目前涉及海域面积较大的立体使用、分层设权的海上光伏项目。中建八局一公司参建的标段位于东营市垦利区以东海域,中心离岸距离8km,规划装机容量100万千瓦,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可发电17.8亿千瓦时,节约标准煤约59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44万吨。
在首个光伏平台吊装施工过程中,项目面临着诸多困难,大部分涉及施工的海域水位不足2米,大型起重船和运输船难以进入,所采用的“钢管桩+钢平台”设计结构形式目前在国内无类似施工经验、船机配备选择参考,施工过程中复杂多变的海上天气对作业影响极大,作业时间通常需要根据海况来调整,一旦出现大风、浪涌等情况,项目就需要暂停作业到固定地点“暂避锋芒”。
为保障有效施工,项目确定“尽可能减少海上作业工序”为主的施工思路,平台吊装按照“先在深水区开展首件总结经验,再水平推进、一次成优”的顺序进行,浅滩区按照“赶潮拖入、坐滩施工、赶潮拖出”的总体施工原则进行。
项目团队积极创新,论证浅水区“浮托法”的施工工艺,研究使用“浮托法”施工设备,代替传统吊装模式,通过分析海水涨落潮时间帮助船只卡点赶高潮进入浅水区域。
项目光伏平台采用固定式钢桁架,单个尺寸35米×60米,向南倾角15度,从安装到成功“落户”大海,需要经过一系列严密有序的施工步骤。
第一步:打牢基础
光伏平台想要“扎根”海底,需要依靠四条“腿”——变径钢管桩,钢管桩由钢结构厂进行加工,随后通过船舶运输至施工海域,等待智能稳桩平台精准定位后,由150吨起重船振动沉桩打下光伏平台桩基。项目通过研发并应用搭载双天线RTK的、可一键调平的智能调平稳桩平台,配合定位软件实现船舶、稳桩平台、钢管桩精准定位。
第二步:搭好平台
庞大的光伏平台由无数重要小部件汇聚而成,包括上部、下部结构及780块光伏组件等,在港口16个拼装区进行拼装、焊接、防腐、组件安装后,由1250吨履带吊运送至4个支腿区进行支腿安装。
第三步:海上运输
光伏平台通过运输车转运到码头泊位,吊装上船运输至施工海域,运输过程中,由于钢平台尺寸较大,意味着迎风面过大,受风的影响大,因此采用固定装置对其进行海绑,确保安全运输。
第四步:精准落位
光伏平台运输船到达300吨起重船近处,两船交接,使用专用吊具进行起吊下放,过程中通过机械缆风和人工辅助控制平台方向。项目通过搭建智能监控平台、全覆盖应用具有定位和报警功能的智能手环,建立调度室并配备专职调度员等途径,为光伏平台吊装保驾护航。随着光伏平台的四个支腿焊接球精准落入钢管桩中,经过焊接和防腐施工后,第一片光伏板成功“落户”大海,吹响了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扬帆起航的号角。